超声引导下肌皮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例

2016-04-04 15:29 来源:丁香园 作者:echo1166
字体大小
- | +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感染后常见的并发症,多见于老年人,其治疗极具挑战。在最近的数十年中,包括口服或局部药物治疗在内的一线治疗方案已经确立。然而,却鲜有研究针对这些治疗的有效性进行探究。

来自于台北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物理医学与康复科的 郭盈辰医生等,报道了一例难治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患者,在接受了超声引导下肌皮神经阻滞治疗后症状得到显著控制。该病例报道发表于 Am J Phys Med Rehabil 2016 年 1 月的在线期刊上。

病史及阻滞过程

患者男性,85 岁,主诉为从肘部延伸至桡骨茎突的左前臂外侧慢性疼痛,否认外伤史和过度损伤史。在 2009 年 10 月时曾有带状疱疹感染,主要分布区为 C5-C6 皮节区。在皮损消退后,患者主诉出现持续锐痛和针刺样疼痛,轻触皮肤时疼痛加剧,主要分布于左前臂外侧。

疼痛持续了 4 年多,影响夜眠,导致其情绪低落,影响日常生活活动。该患者所接受过的药物包括加巴喷丁 100 mg 每日三次,普瑞巴林 75 mg 每日三次,阿米替林 25 mg 每晚一次,对乙酰氨基酚 325 mg/曲马多 37.5 mg 每日两次,塞来昔布 200 mg 每日一次,盐酸度洛西汀 30 mg 每晚一次,利多卡因贴片和依托芬那酯凝胶。由于药物治疗仅能暂时缓解疼痛,该患者转诊接受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

体格检查结果如下:左上臂、左外上髁和左前臂未见水泡、红斑或疤痕。双侧肌力(屈肘和前臂旋后)对称。左腕背伸、左前臂旋前和旋后抗阻并未使疼痛加重。

该患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是基于其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

2013 年 1 月的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提示双侧腕部正中神经病变,但表现为主动去神经支配变化。由于前臂外侧由前臂外侧皮神经所支配,因此考虑给予肌皮神经阻滞。

在阻滞过程中,患者的体位为前臂旋后、左肩外展位,超声探头置于上臂上部定位肱二头肌和腋动脉。之后将探头移至肱二头肌远端从而显示肱动脉和伴行的正中神经。可见肌皮神经在上臂的上 1/3 处从喙肱肌间穿出,将探头继续向远端移动可见肌皮神经在肱二头肌和喙肱肌间走行。当对肌皮神经定位完成后,对皮肤和超声探头进行消毒。

再次将探头置于上臂的下部以清晰显示肌皮神经(图 1 和 2)。之后则注入 3 ml 曲安奈德(10 mg/ml)和 2 ml 利多卡因(20 mg/ml)。图 3 显示的纵轴视图以显示整个针头。针头的朝向根据实时影像进行调整。当出现特征性蜂窝样外观时则提示麻醉剂在神经周围浸润。拔出针头后,对注射点按压 5 分钟以确保没有活动性出血。

图片1.jpg
图 1 超声显示肌皮神经

图片2.jpg
图 2 超声显示肌皮神经

图片3.jpg
图 3 纵轴视图

患者可以耐受整个治疗过程,注射过程耗时 2 分钟。休息 5 分钟后,对其进行了左屈肘和前臂旋后的力量评估,没有发现肌力显著降低。VAS 评分则从治疗前的 8 分降至 2 分。异常性疼痛和针刺样疼痛在神经阻滞治疗后减轻。

治疗后 1 个月进行随访时,评估结果提示疼痛发作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缓解,因此患者再次接受了肌皮神经阻滞治疗,治疗过程同前。

讨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见于 60 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一线的药物治疗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加巴喷丁、普瑞巴林、阿片类药物和局部利多卡因贴片。但是口服药物一般存在不良反应。因此,在本例患者中,有创性治疗成为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周围神经阻滞治疗所带来的疼痛和相关风险要低于硬膜腔注射、椎旁神经阻滞和交感神经阻滞,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也更高。高频超声则能显示靶神经,从而增加了神经阻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在本病例中,疼痛主要定位与肘关节外侧(肌皮神经分支前臂外侧皮神经所支配范围)。并且体格检查结果已经排除了肱骨外上髁炎和单纯肌皮神经损伤(肱二头肌和肱肌的肌力正常)。肌皮神经的感觉支支配前臂外侧。在进行肌皮神经阻滞治疗时最大的挑战就是定位神经的位置。应用超声可以观察自颈神经根至手部的神经走行,因此,可以准确进行神经定位。

查看信源地址

编辑: 杨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