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4-11-17 11:41 来源:中国康复杂志 作者:杨绯 白跃宏
字体大小
- | +

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由于神经再生速度慢、周围组织水肿粘连、肌肉萎缩等原因限制,目前临床疗效仍不满意。现本文对近年来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做如下综述。

一、非手术治疗

1.1 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应用的药物,可以减轻局部炎症,改善损伤神经周围微环境,减少组织水肿粘连等,局部应用可达到更好的疗效。神经营养因子可促进神经损伤后远端神经再生,步行试验发现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体外实验发现其可促进轴突生长。

李强等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周围神经再生过程中可促进血管生成,认为这可能是通过刺激成纤维母细胞分泌多种血管生成因子所致。目前对于神经营养因子联合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研究多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是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M akoukji等发现锂剂作为一种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抑制剂可以影响wnt /β-cate-mn信号通路,进而刺激外周髓鞘基因的启动子活性、转录物和蛋白合成,促进坐骨神经损伤恢复。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他克莫司亦可促进神经损伤修复,为损伤部位提供良好的微环境。

Que等通过研究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他克莫司的修复作用,发现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进而抑制疤痕组织形成。他们认为他克莫司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同时激活c-Jun氨基末端激酶(Rat c-Jun N-terminal kinases,JN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 ext racellularregulatedprot Einkinases,ERK),胱天蛋白酶-3 (caspase-3)裂解,导致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凋亡,进而抑制损伤后坐骨神经疤痕形成。

申屠刚等发现他克莫司可促进有髓纤维及无髓纤维的再生,提高形态学恢复。他克莫司作为一种强效免疫抑制剂为临床治疗坐骨神经损伤提供了新的进展,在应用时应注意其副作用,另外考虑到其对于神经损伤修复具有剂量依赖性,如何更安全地使用他克莫司,仍需进一步研究。

1.2 物理治疗  

电刺激疗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周围神经损伤,通过束激施旺细胞,导致促进轴突生长的神经因子增加,提高神经修复的速度和效果。张玮等发现其可促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进而减轻1型肌纤维的萎缩。刘圣凤等发现低频电刺激可改善功能恢复。

张素娟等发现微波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处可以使脊髓内生长相关蛋白(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表达增加,影响G蛋白活性及钙调素释放,进而促进突触再生及神经修复。

Huang等发现电刺激疗法对迟发型的坐骨损伤亦有良好疗效,实验中电刺激组的再生轴突数目及直径、髓鞘厚度、感觉神经元等均明显增加,肌肉动作电位(腓肠肌)和神经传导速度的振幅也得到加强,且肌肉萎缩明显改善,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证明电刺激对迟发型外周神经损伤有良好效果。

光生物调节作用已得到普遍共识,适当的光治疗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肌肉的神经再支配及功能恢复。Peterson等研究发现红外线可刺激神经恢复,但其敏感性较低,平均每条神经仅存在2~3个敏感区域,反复使用短时间高能量的脉冲红外线可增强红外线作用。

现已证实超声波的促进神经修复作用与其刺激多种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有关,Chen等认为超声波可刺激受损组织与施旺细胞产生NGF,进而提高施旺细胞合成、分泌NGF功能并促进NGF进入轴浆以促进神经修复。

Jahromy等亦发现超声波可刺激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neurotrophicfactor,CNTF)的表达,这可能与超声波的空化效应有关,通过直接影响细胞膜及酶反应活性,改变细胞内信号传导。适度的运动训练可改善组织供血,防止粘连,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治疗手段。

Bonetti等发现平衡和协调训练可提高坐骨神经再生,恢复并防止比目鱼肌萎缩,改善肢体性能。Albert等研究证实适度适量的运动训练可改善临床症状。单一物理因子治疗往往临床疗效欠佳,目前临床多采用多种物理因子结合方法治疗坐骨神经损伤。

二、手术治疗

2.1 神经移植

长间隙的坐骨神经损伤,一般需要通过手术介入治疗为轴突细胞的再生提供基础。其中,白体神经移植是治疗周围神经缺损的“金标准”,但白体神经来源有限,属于创伤性治疗,可能造成供体神经相应区域的功能障碍。

对此,陈冠军等采用优化去细胞法处理异体神经后,进行手术修复坐骨神经缺损,术后观测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免疫组化染色CD8-_-T细胞、巨噬细胞及S-100,分析发现此方法处理后,可达到免疫耐受,实验组较对照组恢复情况良好。

2.2 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作为一种多潜能原始细胞,可分化成特定组织的各种细胞类型,在多种实验性神经损伤中产生积极影响,但应选择何种干细胞仍未形成一致看法。Dadon等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坐骨神经损伤及其他神经疾病十分具有前景。

2.3 组织工程

近年来,随着神经组织T程技术的发展,神经支架材料的不断研发,神经导管修补缺损神经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Zhu等使用全氟三丁胺(Perfluorotributylamine,PFTBA)模型修复大鼠的坐骨神经损伤(15mm),可提高嗅鞘细胞的接种效率,增强嗅鞘细胞的促进神经再生作用,使其在长间隙坐骨神经损伤中明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功能恢复。

此外,PFTBA亦可直接作用于轴突细胞促进其再生,且尚未发现其对神经导管的血管形成造成不利影响。

三、基因治疗

李培建等发现基因转染后可正常表达,提供了为坐骨神经损伤部位获取大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新方法,进而改善损伤神经轴突及髓鞘的再生情况,有效促进神经修复。Lopes等通过电脉冲法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转染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处,有助于神经支配和肌肉活动的改进。

四、联合治疗

俞红等研究超短波及电刺激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疗效,发现联合治疗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传导速度及再生神经的形态、髓鞘及纤维直径等均获得明显改善。Haastert等发现短时低频电刺激用于坐骨神经修复术后,可改善手术效果,加速轴突再生、肌肉功能恢复及髓鞘形成。

王剑等通过分析糖皮质激素联合物理电针治疗坐骨神经损伤患者,发现联合治疗组较单独药物组疗效佳,明显有益于运动功能恢复。

五、结语

坐骨神经损伤后的神经再生及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疗效欠佳。近年来组织T程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热点并逐步应用到临床,其治疗效果已得到认可;物理治疗因其安全无创性等特点逐步受到人们重视,应注意将物理疗法与药物、手术等其它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通过综合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在治疗中应注意不同方法的适应症及注意事项。相信随着康复医学的进步,物理治疗、基因T程、细胞T程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多种治疗手段协同作用研究的不断进展,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将会有新的进展。

本文作者:杨绯 白跃宏

本文来自:《中国康复杂志》2014年8月第29卷第4期P293~296

编辑: 杨洁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同时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